反与桂枝、暖水,是热因热用法。后人不能于仲景书中寻出阳明之表,而遽引《内经·热病论》之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当之;不得仲景阳明治表之法,妄用痘科中葛根升麻汤以主之;不知《内经》因论热病,而只发明阳明经病之一端,仲景立阳明一经,是该内外症治之主治;又不知目痛鼻干是阳盛阴虚,法当滋阴清火,而反发阳明之汗,上而鼻衄,下而便难,是引邪入内矣。
若伤寒二日,当阳明病,若不见阳明表证。在太阴地面,则焚劫积蓄,仓廪空虚,枵腹之士,无能御敌耳。
若误汗,则有遂漏不止,心下悸、脐下悸等症;妄吐,则有饥不能食,朝食暮吐,不欲近衣等症;妄下,则有结胸痞硬,协热下利,胀满清谷等症,火逆,则有发黄圊血,亡阳奔豚等症。至于少阴病,热烦于内而不得眠,又宜扶阴散热。
风为热,虚为寒,风虚相搏,则洒淅恶寒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、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
而且利水、清火、温补、和解等法,概不言及,所以今人称仲景只有汗、吐、下三法,实由于此。表未解而心下痞者,从外之内而盛于内,当先解表,乃可攻痞,是先治其外,后调其内也。
惟寒热不齐,各相回避,一往一来,势若两分,始得谓之半表耳。”曰∶“太阳脉盛于背,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行;阳明脉盛于足,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。